招商电话: 400-058-9777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加盟案例

咨询电话:15668010727

足三里:艾灸中最具争议的穴位 <艾灸品牌>

时间:2022-08-19 00:44:03   来源:爱灸堂

今天我们来聊一个一直以来备受争议的话题。那就是关于艾灸足三里,小孩子到底可不可以灸呢?流传甚广的足三里;小儿忌灸;或者;三十以下忌灸;,到底缘何而来?真相又是什么呢?接下来为大家逐步分析。

足三里位置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解剖、在胫骨前肌,趾长伸肌之间;有胫前动、静脉;为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分布处,深层当腓深神经。 谈到足三里,大家并不陌生,第一次接触中医腧穴,接触艾灸的朋友,听的最多的,用的最多的,恐怕莫过于足三里了。它是人们耳熟能详的长寿穴,保健大穴!(虽然至今还有很多人不能准确的找到足三里这个穴位!) 足三里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和它的诸多好处,如果详细描述,恐怕不是一二十万字,根本就交代不清的。(这个不是夸张,中日两国围绕足三里进行具体研究的名医大家就有很多,在这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尤以万平为最,至今无出其右!) 如果按时间轴这个线索看的话,最早把艾灸足三里提上日程,且付之行动,以自身为说教的话,典型的代表人物觉得应该依次是我国唐代孙思邈孙真人(一说141岁,有争议,不过,最少活了100岁以上是肯定的)→韩国金南洙先生,2008年北京奥运会韩国代表团首席医师(至今103岁,仍能出书立传,飞往全球各地做学术交流)→谢师谢锡亮先生(现年91岁,晚年专注研究足三里灸) 关于足三里,已经被大量临床证明的作用,大抵有三,我们先来看看这三方面说的都是什么。理解了这个层次,也许,我们就能理清;小儿忌灸;或者;三十以下忌灸;这个说法的由来和后世人们对于此说法的争议所在!
预防、保健 艾灸足三里在预防流行性疾病、强胃健脾、健足、长寿方面功效显著。 在预防流行性疾病、健足方面,真的是墙内开花墙外香,作为我们的邻国,日本政府已将三里灸列入政府健民措施,提倡全民施灸,长幼无异,妇孺皆然。至今日本仍流传有;勿与不灸足三里之人行旅;、;旅行灸三里,健步行如飞;的谚语。 长寿方面,最显著的就是我们上边提到的日本万平(德川幕府时期)。三代里就有6个人超过了100岁。他们长寿的秘诀就是在足三里穴上施灸。称其为;长寿灸;,民间又作;八日灸;(即月初灸一次,后每隔八天再灸一次)。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世界卫生统计》报告显示,日本人的平均寿命为84岁,连续22年蝉联全球第一,影响日本长寿的原因之一,无疑和倡导三里灸运动是密不可分的! 调理、治疗 古书上有云:肚腹三里留。说的就是足三里。足三里是胃病的要穴,以及与其他穴位做出不同的配伍,能达到调理不同病症的目的,这个和我们身体上其他腧穴的作用,有点类似,所以在于这个方面,我们今天就不做过多解释。 上边我们说了足三里对于人体保健,预防疾病和调理身体的两个大方面了,从这两个层次来看,都无法看出足三里究竟对于小孩子,或者说三十岁以下的人来讲,到底适不适合。那么,我们来看一下,第三各方面。 下气 我们还是按照时间轴来看一下,最早出现此说法,是源于孙思邈的《千金翼方/针灸/卷二十八》:(约成书于永淳二年即公元682年)。;人年三十以上,若灸头不灸足三里,令人气上眼暗,所以三里下气也。; 大家注意,里边;若灸头不灸足三里;这句话。随后各朝各代的医家经典,无不是在《千金翼方》的基础上做的引用,只是字句略有不同。但是古人著书的初衷和当今不同,大多是记载事实,以便后世传阅,所以,对于足三里下气的事实,应该是毋庸置疑的。
我们只列举几个具有代表性质的经典著作,大家做一个比较: 《外台秘要/明堂/卷三十九》:王焘撰成于天宝十一载(752)。"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气上眼暗,所以三里下气也。出第二十七卷中。"(考此当指《千金翼方》,第二十七卷中当为第二十八卷之误) 《针灸玉龙经/天星十一穴/三里》:《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是针灸著作。一卷。元·王国瑞撰。刊于1329年。;人过三旬后,针灸眼能宽。; 《窦太师针经》:成书时间具体不详(公元1280至1295年之间);三里,凡人年三十以上,不灸此穴则热气上冲,眼目无明。; 《针方六集/卷五》:刊于1618年。<外台>云;凡人过三十以上,能灸此穴,则热气下,眼目增明。; 《类经图翼/卷六》:刊于1624年。云;小儿忌灸足三里,三十外方可灸,不尔反生疾……; 《外台/明堂》云:;人年三十以外,若不灸足三里,令气上冲目,使眼无光,盖以三里能下气也。; 《循经考穴编/上》:约成书于17世纪初(明末)<外台秘要>云人年三十以后,宜灸足三里,令气上冲,可无失明之患。故云;人过三旬后,针灸眼重光; 《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公元1742年。;小儿忌灸(足三里穴),恐眼目不明,惟三十以外方可灸之,令眼目光明也。;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自唐朝以后,诸书均直接或者间接转录、摘引自《外台秘要》卷三十九。而恰恰是《外台》在摘录《千金》原文时,在;不灸足三里;前脱漏了;灸头;二字,与原文本义大相径庭!本来是说在艾灸头部腧穴时,唯恐灸火引热气上冲导致眼目不明,所以同时要灸足三里,以足三里下气的作用来防止此弊端之出现。到了《外台》就成了,三十以上如果不灸足三里会气上眼暗,忽略前因扩大了灸足三里的作用范围;至《医宗金鉴》则严重背离了《千金》本义。虽然各家著作存在出入,但是我们不难从中看出端倪! 足三里下气早已被证明,小儿属纯阳稚嫩,犹如春天的小树,生发之气旺盛,灸足三里使气下泄,生发不足,一是生长迟缓,二是气血不和多生病患。故;三十开外可灸;,因已发育成熟,气血均衡。但是,人一旦上了年纪,下体的气就浮在了上体。这就是为什么小孩一刻也坐不住,总是要跑来跑去的撒欢。相反,如果你发现哪个孩子很安静,就需要提高警惕了!而老年人,总是觉得下肢无力,走路很困难。常言道,人老腿先老,说的就是这个。所以艾灸足三里,浮在上肢的气就会回到下体,使得腿部重新恢复力量,同时使得气不再偏于上部,在全身循环畅通,最终身体才健康!足三里穴是下拉气的力度很大的穴位,所以如果没有患特殊疾病,一般不会用在孩子身上。那么小儿是否就不可以艾灸足三里了呢?这倒也不是这么绝对的! 如果是小儿;食积伤胃诸证;,;用足三里向下消导之效;,适当艾灸是可以的,但不宜多灸。如果小儿先天脾胃虚弱,那就应该首选艾灸脾俞、胃俞、中脘穴之类。也就是说如果小孩食积饱滞腹胀,可以考虑艾灸足三里,但不宜多灸。因此我认为,小孩子以安全为上,我觉得还是尽量不用灸足三里,艾灸中脘等穴应该也能达到同样效果。 综合来看,就是,足三里,小孩子,有症状可以灸,无症最好谨灸(谨慎!)小孩子平时保健灸的话,身柱是一个可以而且必须灸的穴位,下一期有时间,我们再来聊一聊!

是众所周知的长寿洞,健康大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