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俞穴】:肾俞穴位于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1.5寸。
取穴方法:肾俞穴位于腰部,距第二腰椎棘突1.5寸(两指宽)。
主治:肾俞穴用于治疗肝、肾、膀胱等疾病,如腰痛、小便淋漓、尿频、遗尿和血、阴道疼痛、遗精浑浊、阳痿泄泻、月经不调、痛经、崩漏、赤白带下、不孕症、头痛头晕、视物模糊、耳鸣耳聋等。
[舒威穴]:舒威穴在背部,距第12胸椎棘突1.5寸。
取穴方法:取穴时采用俯卧位,以利于相应穴位治疗的顺利进行。舒威穴位于身体后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相距1.5寸(左右两指宽)。
适应症:舒威穴用于治疗胸胁胀痛、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音、消化系统疾病,如胃溃疡、胃炎、胃痉挛、呕吐、恶心等。
[钟山点]:胸前正中线上,第四肋间平面与两乳头连线中点之间。
取穴方法:取穴时可仰卧,男方在胸骨中线两乳头交点处取穴;女性取胸骨中线第四肋间隙。
主治:胸痛、腹痛、心悸、心烦、呼吸困难、肥胖、咳嗽、气喘、咳痰流脓、产后缺乳、乳腺炎等。
【命门穴】:位于腰部,背部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处,肚脐正后方。
取穴方法:取穴呈俯卧位。命门穴位于人体腰部,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处。指压时,有强烈的压痛。
主治:腰痛、遗尿、腹泻、遗精、阳痿、早泄、赤白带下、月经不调、胃下垂、前列腺炎、肾功能低下等。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小腿鼻下3寸处,与解溪相连。
取穴法:取穴时,左腿用右手沿胫骨向上移动,右腿用左手食指第二关节向上移动,直至被一块突出的斜骨挡住,指尖即为取穴。
主治:胃痛、呕吐、腹胀、腹痛、肠鸣、消化不良、腹泻、便秘、痢疾、咳喘、心悸、气短、失眠、头晕、膝痛、脚气等。
【中脘穴】: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
取穴方法:取穴时采用仰卧的姿势。此穴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具体方法是找:胸骨下段与肚脐连线的中点就是这个点。
主治:头痛、头晕、耳鸣、食欲不振、恶心、腹胀、腹泻、腹痛、腹胀、呕吐、便秘等消化系统疾病。
【心俞穴】:心俞穴位于后脊柱区,距第5胸椎棘突1.5寸。
取穴方法:取穴时,采取坐位或俯卧位。心俞穴位于人体背部,第五胸椎棘突下,左右各两指宽(或距左右约1.5寸)。
主治:心俞穴用于治疗精神和局部疾病,如心痛、胸闷、惊悸、癫痫、失眠、失语、咳嗽、涎血、咯血、便血、肩背痛、痈肿、手足发热、遗精等。
【三阴交穴】:位于内踝尖上方3寸处,胫骨后缘。
取穴方法:用内踝尖测量骨同长并保持平直的方法取3次,或用手指4指按一骨为胫骨,此穴位于胫骨后缘靠近骨缘凹陷处。
主治:遗精、阳痿、阴茎疼痛、排尿困难等。
【曲谷穴】:位于下腹部耻骨联合上缘以上凹陷处。
取穴方法:取穴时,仰卧,取穴于腹部前正线上耻骨联合上缘中心(即凹陷处)。
主治:遗尿、遗精、阳痿、阴囊湿疹、膀胱炎、赤白带下、子宫内膜炎等。
【脾俞穴】:脾俞穴位于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1.5寸。
取穴方法:取穴要在俯卧位。穴位脾俞位于人体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相距1.5寸(两指宽)。
主治:脾俞穴主要用于脘腹胀痛、胸胁胀满、呕吐、膈哽、黄疸、腹泻、腹胀、痢疾、便血、带下等症;以及胃炎、消化性溃疡、胃下垂、肝炎、糖尿病、消化不良和贫血。
艾灸是利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刺激经气的活动来调节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艾灸可以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艾灸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具有温经散寒、扶正祛邪、疏通经络的作用。它受到了历代医家的重视。艾灸因其显著的保健效果而备受世人推崇。为了让大家更好的掌握穴位,结合穴位、取穴方法、疾病适应症,取我们身上30个重要穴位,供对艾灸感兴趣的朋友学习。
【大椎穴】:大椎穴位于脊柱区,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间凹陷处。
取穴法:取穴时,坐下低头。大椎穴位于后正中线上,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约等于两肩峰部(也可坐下低头,双手按压颈部棘突最高点下缘)。如果突出的骨头不明显,就让病人活动颈部,不动的关节是第一胸椎,大概是肩膀水平。
主治:大椎穴用于治疗发热、疟疾、中暑、感冒、癫狂、癫痫、骨蒸潮热、盗汗、咳喘、强背强颈;以及肺结核、支气管炎等。
【神阙穴】:肚脐、气府、气合的别称,属任脉。
取穴方法:位于肚脐中间的腹部,肚脐中央。
主治:胃炎、腹泻、脐周腹痛、脱肛、水肿腹胀、肠炎、痢疾、产后尿潴留等。
【中极穴】:位于人体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正中下方4寸处。
取穴方法:取穴时,可用仰卧位。中极穴位于人体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具体方法:将耻骨、肚脐等分成五等份,点自下而上1/5。
主治:排尿困难、阳痿、早泄、遗精、白浊、月经不调、痛经、水肿等。
【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正中下方3寸处。
取穴方法:可以采用仰卧位。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从肚脐到耻骨画一条线,把这条线分成五等份,从肚脐往下五分之三,就是这个点。
主治:眩晕、腹痛、吐泻、痢疾、脱肛、便血、尿痛、尿频、小便不利、遗精、白浊、阳痿、早泄、月经不调、闭经、痛经、白带红白等。
【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背、足跟骨肌腱之间的凹陷处。
取穴方法:取穴时,可坐直、脚掌平放或仰卧。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背、足跟骨肌腱之间的凹陷处。头痛、咽痛、牙痛、耳聋、耳鸣、哮喘、胸痛、咯血、消渴、月经不调、失眠、健忘、遗精、阳痿、尿频、膀胱炎、腰痛、肺气肿、支气管炎等。
[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曲泽与大岭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取穴法:取穴时,先握拳,可以看到手里有两根筋,内关穴在这两根筋的中间。然后手指放松,手腕上的2寸标记和两筋之间的点就是内关穴。
主治:心痛、心悸、胸闷、胸痛、胃痛、呕吐、失眠、癫痫、上肢关节痛、偏瘫、手指麻木等。
[八穴]:八穴即八穴:上穴、二穴、中穴、下穴,故称之;八;这是盆腔所在的一个区域,毗邻细胞宫。
取穴方法:可俯卧,取穴于脊柱中线与膀胱经俞之间的第二骶后孔凹陷处;取穴时,食指按在小肠俞与脊柱中线之间,小指按在骶角上方(尾骨上方圆骨的突起如黄豆大小),中指与无名指等距离按压,侧中指按压的地方。
适应症:腰骶部疾病、腰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排尿困难、月经不调、腹胀腹痛、盆腔炎等。
【气海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正中下方1.5寸。
取穴方法:取穴为仰卧位。气海穴位于人体的下腹部,将肚脐与耻骨连成一条直线,并分成十等份。从肚脐3/10的位置,就是这个点。
主治:虚脱、四肢无力、腹泻、痢疾、便秘、小便不利、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腹胀、便秘、腰痛、厌食、夜尿等。
【阳陵泉穴】:位于人体膝盖斜下方,小腿外侧的腓骨头略向前方凹陷。
取穴方法:取穴时应侧卧或仰卧。阳陵泉穴位于人体膝盖斜下方,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略凹陷。(即小腿外侧、膝关节下方有一个高点(腓骨头),高点前下方约1寸处有一个凹陷)。
主治:半身不遂、麻木、膝关节肿痛、坐骨神经痛、脚气、胁痛、口苦、呕吐、肝炎、胆囊炎、胆道蛔虫症、膝关节炎等。
[舒菲穴]:舒菲穴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1.5寸。
取穴方法:取穴舒菲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后方,左右各1.5寸(两指宽)。
适应症:舒菲穴用于治疗咳嗽、哮喘、咯血、骨蒸、潮热、盗汗;以及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肺结核、荨麻疹、皮肤瘙痒等。
【百会穴】:百会穴位于头部,发际线正中上方7寸处,两耳尖直上时,在头部正中。
取穴方法:取穴时要坐正。百会穴位于人体头部,就在头顶的正中央,你可以通过连接两耳中间的穴位很容易地选择穴位。现在的发际线是五寸,后发际线是七寸,前发际线和后发际线的直线距离相当于12寸(或者两个眉毛中间水平向上指,直到后发际线的中点)。
适应症:百会穴主要用于治疗五官、神志、气虚等疾病,如头风、头痛、头晕、耳聋、耳鸣、失明、鼻塞、鼻衄、口闷、角弓、惊风、脱肛、腹泻、痔疮等。
【肩井穴】:肩井穴位于大脊椎骨与肩峰连线的中点,正面直对乳房。
取穴方法:取穴时一般采用坐直、卧或俯卧的姿势。肩峰点位于人体肩部,乳房前部,脊椎骨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即乳头与肩线的交界处。
适应症:肩井穴用于治疗肩背部关节痛、上肢麻痹、颈部疼痛等肩颈部及上肢疾病;瘰疬;奶痈,奶不掉;难产,胞衣。
【风门穴】:风门穴在背部,距离第二胸椎棘突1.5寸。
取穴方法:取穴时,采取坐位或俯卧位。风门穴位于背部,距第二胸椎棘突下第二凹陷(第二胸椎与第三胸椎之间)中心1.5寸(或左右各2厘米左右)。
适应症:风门穴用于治疗胸、肺、颈、背疾病,如感冒、头痛、发热、颈痛、流涕、咳喘、胸背痛、呕吐、黄疸、水肿、角弓背胀、痈等。
[隐藏白点]:位于大拇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
取穴方法:取穴时,坐直,双脚着地。在脚趾甲内边缘线和基线的交叉处,按压很痛。
主治:腹胀、便血、血尿、月经过多、崩漏、多梦、惊风。
【肝俞穴】:肝俞穴位于背部,第九胸椎棘突下1.5寸。
取穴方法:肝俞穴位于后脊柱旁,第九胸椎凸骨下,左右各1.5寸(或第九胸椎棘突下,左右指宽)。
适应症:肝俞穴用于治疗黄疸、胁痛、胃痛、吐血、鼻衄、眩晕、夜盲、红眼痛、青光眼、癫狂、癫痫、腰疼;以及急慢性肝炎、胆囊炎、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等。
艾灸在中国古代就有了,因为它的作用机理与针灸疗法相似,与针灸疗法有互补的治疗作用。通常,针灸和艾灸一起使用,所以它被称为针灸。针灸在国内外都有深远的影响,但现代人说针灸,很多时候只是指针灸,很少包含艾灸。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掌握穴位,结合穴位、取穴方法、疾病适应症,取我们身上30个重要穴位,供对艾灸感兴趣的朋友学习。
[舒窈穴]:位于人体骶部,后正中线上,适用于骶管裂孔。
取穴方法:取穴为俯卧位,舒窈穴位于腰部,臀沟分开的点为舒窈穴。
主治:腰痛、腹泻、便秘、痔疮、癫痫、月经不调、下肢瘫痪。
[涌泉穴]:位于足底,在足部蜷曲时足前凹陷处,约在足底与足跟第2、3跖趾缝合线头端的前1/3、后2/3交点处。
取穴方法:取穴时用力弯曲脚尖,脚掌凹陷的地方为涌泉穴。
适应症:高血压、神经性头痛、急性扁桃体炎、过敏性鼻炎、子宫脱垂、下肢痉挛、下肢瘫痪、失眠、声音嘶哑、咳嗽、风疹、小儿惊风、心肌炎、糖尿病、恶寒、阳痿、遗精、更年期综合征等。
中医专家指出,中医艾灸疗法最适宜的季节是夏季。因为夏天衣服少,即使不去医院,在家艾灸也很方便,不像冬天在家脱衣服艾灸,容易着凉。而且天气热,人体对温度更敏感,不容易被烫伤。最重要的是夏天艾灸符合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
中医认为阳虚气虚的人更适合针灸疗法。患病的人大多属于阳虚体质。艾叶性温,属纯阳。艾灸能温经通络,祛寒湿,补益人体阳气。夏天也恰好是太阳是自然界中的灵魂最重的时候。太阳和两者的热量相结合,使得升温效果更强。所以艾灸补虚的效果在夏季自然阳气最盛的时候可以达到最佳。
【太冲穴】: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关节前方凹陷处。
取穴方法:在脚的拇指和食指之间,向上1寸(约一个拇指的宽度)。
主治:头痛、眩晕、月经不调、遗尿、胁痛、腹胀、咽痛、目赤肿痛、下肢瘫痪等。
【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第二掌骨中点,或与一手指骨关节横纹同处,置于另一手拇指与食指之间的蹼缘,拇指尖下为合谷穴。
取穴方法:伸出右手,拇指与食指分开,露出虎口。将左手拇指横纹放在右手虎口上,向下按,拇指点为合谷穴(按下去有痛感)。左手合谷穴与右手合谷穴相同(合谷穴在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第二掌骨桡侧缘中间凹陷处)。
主治:发热、头痛、眼肿、咽痛、牙痛、耳聋、面部浮肿、口眼歪斜、中风口咳嗽、发热无汗、多汗、消渴、痛经、闭经等。
[列确点]:位于人体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以使用者拇指指间关节宽度为1寸),当其位于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时。
取穴方法:取穴时,应坐直或仰卧,手肘微曲,面向手腕掌心。缺失的穴位在你的手腕内侧(拇指下),在这里你可以感觉到你的脉搏。
主治:感冒外感、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牙痛、遗尿、尿血、阴茎疼痛、上肢麻痹、手腕无力或疼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