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有自己的痛点。如果只针对一个痛点单独使用,会有效果。但是遇到一些突发的疼痛,力度可能不够,效果也不会好。
这时候只要找一些相对的辅助点,效果会放大10倍!
艾灸选对主穴+辅穴,效果倍增10倍!
1.合谷+太冲
作用:两穴配合有止痛、安神、解痉、疏肝利胆的作用。
艾灸:合谷穴、太冲穴称为四关穴。这两个穴位都是原穴,前者是手阳明大肠经,后者是足厥阴肝经。五脏有疾者,取原十二。太冲与肝胆相和,疏肝利胆,清利肝胆湿热,理气止痛,调和气血,理气止痛。
贺穴可治疗头面部疾病,称为;口闭谷闭;.
合谷穴配合太冲穴也能调节人的情绪。
25个艾灸穴位对,记得收藏!
合谷和太冲,统称为;四;.合谷配太冲,一阴一阳,一息一血,一上一下,一手一脚。重在调理气血,疏通经络气血,对人体气机不畅,经络血脉不通有明显的作用。梗阻会引起疼痛和停滞。
注意:孕妇不宜使用。需要注意的是,体质差的患者不宜给予强刺激,孕妇一般不按摩合谷穴。阴交穴、合谷穴有引产、分娩的作用。所以孕妇尽量不要刺激这个穴位。
2.内关+足三里
功能:两个穴位的配合具有健脾和胃、宽胸理气、降逆止呕、宁心安神的作用。
艾灸:内关穴是心包经的穴位,也是经络的络点,八脉的交汇点,通印伟脉,宽胸理气的作用。足三里是胃经的结合点,可以治疗内脏,疏通中焦之气,健脾和胃止痛。
3.梁丘+公孙
功能:两穴配合可解痉止痛,健脾胃。
艾灸:梁丘是胃经的穴位,是经络之气深入驻留的地方,治疗疼痛的作用最强。公孙是足太阴脾经的输络穴,也是八脉交会穴之一。它穿过冲脉,它的其他分支进入腹部和胃中的络脉。所以,这个穴位对于肠胃疼痛的患者比较合适。
4.枳沟穴+阳陵泉
功能:两穴配合具有疏肝理气、清利肝胆湿热、调理腑气的作用。
艾灸:枳沟为三焦经穴位,可疏通三焦,调理腑气。阳泉是胆经合穴,也是八会之一的筋会。能疏肝利胆,调理少阳,清利肝胆湿热,尤其对胆道疾病疗效显著。
5.外部间隙+挂钟
作用:两穴配合有清三焦郁热,泻肝胆火,调经络之气的作用。
艾灸:外关穴为少阳三焦之络穴,故为八会之一,与阳萎脉相连,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悬钟是足少阳胆经的经穴,是八会穴之一。主要用于清肝胆郁火,调理肝胆之气,对胆囊、胆管有其特殊功效。
6、气海+三阴交
功能:两穴配合有调理下焦、调理冲任、补肾涩精的作用。
艾灸:气海是任脉的发配点,是一个人元气聚集的地方。此穴可以帮助全身与所有经络沟通,气所到之处,血所通,所以此穴具有理气活血的作用。阴焦是足、脾、肾的交汇点,主要调节肝、脾、肾的气机,治疗下焦湿热,也有健脾、补益肝肾、调理冲任的作用。
7.合谷+内院
作用:两穴配合有泻胃火、止呕、解郁、理气、止气、止痛的作用。
艾灸:合谷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具有清热利咽、消炎止痛的作用。内室是阳明胃经的营穴,有清热泻火的作用。因此,胃肠二经之热具有清泻经穴的作用。对于风火牙痛、口腔黏膜糜烂的患者,取对穴位,按摩、刮痧、艾灸,就可以立竿见影的效果。
8仲凡+足三里
功能:两穴配合具有清热降浊、健脾和胃、消食化积、行气止痛的作用。
艾灸:中脘是胃的招纳穴,也是八穴之一的腑会。水谷的仓为胃之要穴,所以它是调节中焦的重要穴位,也是治疗胃病的必经穴位。足三里是胃经的合穴,& lsquo治疗腑脏疾病;,是胃病患者从远处循经取穴之一。
9、中柱+满眼泪水
功能:两穴配合,可解除肝胆气滞,解除少阳郁热。
艾灸:中柱由手少阳三焦脉气注射,足少阳胆经脉气由足近泣脉气注射。在经络上,症状可见寒热交换、口苦、胁痛;脏腑为胆,胆为肝之外,胁肋为肝之分割线,肝脉分布于两胁侧。因此,这对穴位在治疗肝胆疾病引起的胁痛方面有非常显著的效果。
10人+指定中学
功能:两个穴位的配合,可以提神醒脑,安神定志,疏通经络,缓解疼痛。
艾灸:人是督脉的输送点,位于口鼻之间。口与地相连,鼻与天气相连,天地相连,脑清醒,督与络相连。钟伟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具有通络、行气活血、治疗腰痛的功效。因为腰为肾之府,足少阴肾经之气由内踝上行至膝、腘窝内侧,转于腘窝中央。两经交会于卫中穴,太阳下,少阴上。
1.钟山+内关
功能:两穴配合,可宽胸理气,强心安神,疏通胸阳,止心痛。
艾灸:苏文灵兰暗号说& lsquo钟山是部长的官员。& rsquo说& lsquo宫城,钟山的君主;.心之君说明此穴与心脏关系密切,是为心脏招穴的八穴之一,所以有很强的调气作用,所有的气病都很好。内关是心包经的络点,也是八经的交汇点之一。它通过印伟经络,宽胸,理气,温暖童心阳。
12、鱼+重滑
功能:两穴配合,清热泻火,生津止咳。
治疗范围:1。咽喉肿痛,因肺阴不足,水液不足,咽干疼痛。2.咳嗽引起的胸痛。
13.外关+后溪
功能:两穴配合,祛风清热,理气止痛,疏通经络。
艾灸:外关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的穴位,所以它是八经交汇点之一,与阳萎经相连。在三交主要用于治疗邪热,祛风解表,调和表里,散寒清热。督脉为全身之阳,后溪为手太阳小肠经运化之穴,也是八经交汇之穴之一,贯穿督脉。所以这一对穴位可以治疗以热痛为主的头痛,而后颈小肠经对肩胛骨和颈椎的疼痛效果更好。
14.唐寅+合谷
功能:两穴配合,可通络止痛,祛风清热,疏通鼻窍。
艾灸:唐寅是经络之外的一个奇怪的穴位,实际上是住在督脉上,有通阳活络止痛的作用。;口闭谷闭;说明合谷治疗头面部疾病有独到之处。两个穴位配合,疏风泄热的作用相辅相成。
15.回归+三阴交
功能:两穴配合可调理下焦,行气止痛,利尿消炎。
艾灸:归虽是阳明胃经的穴位,但它靠近女性输卵管的位置,所以两个穴位的配合对治疗生殖系统和泌尿系统疾病非常有效。
16.泰西+泰冲
功能:两穴配合可平肝、降血压、补肾、泻肝、理气止痛。
艾灸:太溪、太冲为原穴,前者属肾经,后者属肝经。王冰:肾脉与冲脉并降,随足而行,变大,因此;太冲;.肾阴虚肝旺引起的疼痛可使用杨灿。
17.阳谷+夏溪
功能:两穴配合,清热泻火,消肿止痛,疏通经络。
艾灸:阳谷为手太阳小肠的火穴,夏溪为足少阳肝经的兴水穴。关注微信官方账号对艾灸的研究。根据五行学说,水能控火,所以临床应用这对穴位是补充夏溪、斜阳谷。
18.足三里+三阴交
功能:两穴配合,可健脾胃,行气止痛。
艾灸:足三里是阳明经穴,经络从头到脚都是下降的,但足三里穴下降上升。三阴经是脾经的输入点,也是足三阴经的交点,从足上升到脾,但三阴经有一点升降。阳不降,阴不能升,阳降,阴引,阴升,阳伸,以保持升降平衡。清浊功能可以正常。
19.曲尺+尚聚旭
功能:两穴配合,清热利湿,行气止痛,止泻止泻。
艾灸:曲池为寿阳阳明大肠经结合点,上巨虚为其下结合点。& lsquo治疗腑脏疾病;因此,此对穴擅长治疗大肠各种疾病,针刺后能消炎止痛,清热利湿,改善肠道蠕动。
20.风驰+昆仑
功能:两穴配合,可疏通经络,以少阳、太阳经为最佳,祛风解表,明目聪耳。
艾灸:风池为足少阳肝经与手少阳、足少阳胆经、阳卫、阳翘脉三焦的交点,故偏头疼为宜。也是治疗眼疾的重要穴位。对降低眼压有很好的效果。昆仑从远处取穴治疗头痛。
21.标题尺寸+列不足
功能:两穴配合可祛风止痛,解表祛邪。
艾灸:头部维度是阳明胃经的输入点。一般针刺时,沿皮肤向后刺1.5寸。柱虚是手太阳肺经的络点,也是八脉交会点之一。它经过任脉,所以可以治疗胸腹疼痛,一般向上倾斜0.5-1.0寸。
22.命门+佣金
功能:两穴配合,可补肾填精,舒筋活络。
艾灸:命门为生命之门,助阳固精强身。此穴属于全身的补穴之一,没有导泻作用。艾灸通常是主要方法。属于全身泻点之一,没有滋补作用。这样一补一泻互用,虚劳实劳皆可,委中以刺血为主。
23.中柱+后溪
功能:两穴配合,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艾灸:中柱配后溪,对治疗颈椎病引起的疼痛和后颈部僵硬有特效。但是,必须注意的是,将压力感向上传递到肩部是有效的。
24.百会+涌泉
功能:两穴配合,可诱导阳气下降,平复肝阳。
艾灸:涌泉是肾经的井穴,肾水可以涵养肝木。如果肾阴不足,肝阳亢盛,就会引起头晕、头痛、烦躁。涌泉相报& lsquo在生病的井里。意义。百会是手足三阳经与督脉的交点。此穴属于补穴,与涌泉穴同用。能补能泻,但不能爱恶,泻不能伤义。
25、少业务+日历交换
功能:两穴配合,可清热利咽,消肿止痛。
艾灸:少商一般用刺血。针对针1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