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是我国传统的治疗方法,自古就有;药不够,针不够,要艾灸;和;通则不痛,痛无道理;中医理论在中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温经散寒、化瘀散结、壮阳解郁、排毒清热、预防保健、促进组织修复等作用。
从古代医学到现代临床研究实践表明,艾灸不仅对急慢性疾病有特殊疗效,而且是一种非常好的保健方法。根据文献记载,艾灸可以促进骨关节病(肩、颈、腰、腿痛等)术后切口的愈合。)和妇科疾病(痛经、月经不调、宫寒不孕、乳腺增生、子宫内膜炎、附件炎、子宫内膜炎、艾灸),还能促进术后切口愈合。对失眠、前列腺炎、胃痛、胃炎有很好的疗效。
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在治疗过程中具有近红外和温热效应。人体不仅是红外辐射源,也是很好的红外吸收体。艾灸疗法过程中,近红外辐射作用于人体穴位时,具有较高的穿透能力,是一种有利于刺激穴位的信息照射。产生受激共振;在反馈调节机制的基础上,纠正病理状态下能量和信息代谢的紊乱状态,调节机体免疫力。
啄鸟灸是古代灸法中最有效的灸法。远近;在脉冲灸的过程中,其近红外辐射具有较高的穿透能力,可以更好地向病灶输送能量,达到治疗目的。
[概述]
鸟啄灸也是艾条悬灸的一种方法,是指将艾条的燃烧端对准穴位,一起落下来进行艾灸,对穴位或部位给予间歇的冷热刺激,以发挥和加强经络穴位的治疗作用,促进远端或局部疾病的愈合。
艾灸时,鸟啄灸不是固定在艾条点燃端与施灸部位皮肤之间一定距离,而是像鸟啄一样,上、下、下,由近及远施灸。当温度达到灼痛时,将火焰调到只有热感觉而没有刺痛感的距离。灼痛停止后,火焰移近灼痛,出现灼痛后再离开。如此反复约15 ~ 20分钟。由于此法艾灸的热量较强,要注意避免烫伤皮肤。
[功效]
行气活血,除痹止痛。
【适应症】
可用于治疗感冒、急性疼痛、高血压、慢性腹泻、网球肘、灰指甲、疔疮、脱肛、前列腺炎、晕厥以及儿童一些急慢性疾病。
[艾灸材料的制备]
艾条、火柴或打火机、烟灰盒等。
【艾灸方法】
艾条一端点燃后,将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的穴位或部位,在穴位或部位上方垂直移动。艾灸是用麻雀啄啄似的下降、渐近渐远的方法进行,有规律地上下反复,使患者感受到忽热忽凉的交替,给予强烈的温热刺激。
医生在操作的时候,要先把手肘固定在合适的位置,然后利用手腕的力量进行鸟啄灸。艾灸开始时,艾灸的烧灼近端可以更靠近施灸部位,一般在2cm左右。随着热觉的不断增加,距离会逐渐变宽,尤其是烧灼的近端靠近皮肤时,使患者在艾灸时应有明显的热觉,皮肤会发红,但不会发生灼伤。对于儿科患者和皮肤知觉迟钝者,医生应把左手食指和中指放在穴位两侧,感受艾灸热度,避免烫伤。
一般来说,燃点到皮肤的最大距离应该控制在8cm左右。鸟的啄速是以病人心跳的频率来衡量的,即病人心跳一次,鸟啄灸来回。艾灸时间以30分钟为宜,也可根据距离远近和施灸部位增减。比如在近端施灸时,可将施灸时间减少到15分钟,在面部施灸时,施灸时间应减少到5分钟,只要患者艾灸点冲洗3厘米左右即可停止施灸。啄疗法一般每天使用1-2次,10次为一个疗程,或不用疗程。
[注意事项]
(1)临床上,啄灸可配合三棱针点刺或皮肤针叩刺,并注意穴位的局部消毒。
(2)啄鸟灸不宜离皮肤太近,尤其是对无意识或对皮肤不敏感的病人和儿童,以防烫伤。
(3)艾灸时要注意,艾条积灰过多时,应离开人体,将艾条吹走后再施灸,以免艾条掉落烫伤皮肤。
【经验总结】
针灸临床指南:;取坐位或仰卧位,点燃艾条,然后在两侧的神脉穴上进行雀啄灸,使患者感到局部湿热,无灼痛感。每个穴位艾灸10分钟,每天1-2次。;
【艾灸点评】
啄鸟灸也是现代针灸师总结的一种艾条悬灸。因艾灸类似麻雀啄啄,故名。啄鸟灸是对施灸部位的热刺激,变化明显,我们称之为骤热骤凉。燃烧的艾条以较快的速度接近施灸点和部位,起初给灸点或部位以明显而突然的热感,随后燃烧端以较快的速度离开施灸点或部位,使热感突然中断,产生明显的凉感。这种方法比其他悬灸方法有更强的热感觉,而且除了艾灸的热刺激外,还有一种不灸的凉刺激,与温和灸的持续热刺激有明显区别。刺激量比较大,刺激效率比较高,刺激效率比较高。觉醒;能力比较强。此法常用于局部疼痛综合征,如胃痛、心绞痛、三叉神经痛、痛经等。有助于提高疗效。为了提高疗效,取远端穴治疗时常采用此法,如头痛取昆仑穴,牙痛取内庭穴,内脏疾病取四肢穴。此外,当既有经络疾病又有脏腑疾病时,如一些急性病、顽症等,也可采用鸟啄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