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和灸
[概述]
温和灸又称温灸,是指将艾条的燃烧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保持一定距离,使患者在施灸时只感到温暖而无灼痛感的一种灸法。艾灸温和,因为火力不强,古代医生也意识到见效慢,多用于保健。到了现代,应用范围大大扩展。
[功效]
温经散寒除湿,行气活血,止痛。
【适应症】
可用于慢性气管炎、冠心病、疝气、胎位不正等慢性疾病。也常用于保健艾灸。
[艾灸材料的制备]
艾条、火柴或打火机、烟灰盒等。
【艾灸方法】
艾条一端点燃后,相对固定在待灸部位上方。艾条与施灸部位的距离可根据患者对热的耐受程度来确定,使施灸部位产生持续稳定的热刺激。一般一开始距离比较近,50px左右,然后逐渐放大距离。艾条完全燃烧时,距离约为125px。皮肤逐渐变红后,就更要注意这个问题了。有些患者对热不敏感,医生要经常用手触摸施灸处的皮肤,感受施灸处的温度,以调整施灸的距离,防止患者被烫伤。医生也可以将左手的食指和中指放在穴位或艾灸部位的两侧,体验和调节艾火的温度。万一发生火灾,很容易及时扑灭。如果病人感到痒、发热、疼痛,就要给他揉、擦、按摩。
施灸时要注意患者的姿势和风向。如果患者是仰卧位,可以直接艾灸腹部穴位,根据风向随时改变艾灸火点;腿上的穴位,如小腿旁的阳陵泉穴,应先灸斜上方,再根据风向改变灸火点。在胸、腹、四肢等部位,患者也可以用艾灸进行自我治疗。艾灸穴位是否合适,可以根据皮肤发红的部位与需要艾灸的部位是否一致来判断。皮肤发红正是施灸的地方,说明灸火点准。
艾灸后温和灸,皮肤发红范围直径1寸左右。每次可施灸3 ~ 5个穴位,一般15分钟左右。阴茎上部或胸部的艾灸时间可稍短,阴道下部或腹部的艾灸时间可稍长,最多30分钟左右。每日1 ~ 2次,一般7 ~ 10次为一疗程。太疲劳,太少都达不到温灸的效果。
[注意事项]
(1)艾灸时要注意艾条与皮肤的距离要适中,既不能灼伤皮肤,又不能达到足够的热量。不同的疾病,不同的病人,艾灸是不一样的。
(2)艾灸时要注意,艾条积灰过多时,应离开人体,将艾条吹走后再施灸,以免艾条掉落烫伤皮肤。
(3)艾灸后要注意闷火,防止复发。可以将艾条的一端放在火上,插入小铁筒或中等口径的小瓶中,让其自然熄灭,留下一片焦糊,以备下次点火。
(4)急重症或慢性病急性发作期不宜用温和灸。
【经验总结】
《手谕神方》:用纸把艾条卷起来,把穴位点在纸上,用力压在纸上。感觉肚子热的时候,一出汗就会肿。;
【艾灸点评】
温和灸是指艾条燃烧端与施灸部位皮肤保持1寸左右距离的方法,使患者有一种温暖的感觉,而无灼痛感。也有人认为,与烧灼灸相比,凡是能使患者感到温暖的灸法,都可以称为温和灸。一般都是用清艾条,也有医生根据病证要求,加入一些药物制成清艾条。
温和灸是对施灸部位持续、温和的热刺激,其影响范围比针刺更广。从外到内,从皮肤到经络,能给予基本相同的刺激,对经络穴位的刺激相对均衡。还具有综合作用,温、补、散作用相似。同时能调理经络穴位气血,调理脏腑气血。温和灸可用于治疗经络和脏腑同时病变、局部病变和远端病变的疾病。一些穴位,如百会、涌泉、梁丘、气海、关元、命门、会来、厥阴等。,对温和灸有更好的接受和反应能力,效果优于针灸。
温灸历来是古人所提倡的,如《旧唐书》所述:;刚开始没什么技术,但是一直没办法用元气来帮助自己的情绪,耳朵在海上暖暖的。;这里所说的;常温;虽然指的是艾条灸,但和艾条灸差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