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序: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先灸背部,后灸腹部;先灸上部,再灸局部;先砍头部,然后砍四肢;艾灸要先少后多。
艾灸先后顺序 临床上,医者对治疗方案有了通盘考虑后,就开始着手治疗。那么,对选定的穴位是随便地逐个沲灸呢?还是有章可循呢?《千金要方•针灸上》说:;凡灸当先阳后阴,言从头向左而渐下,次后从头向右而渐下,先上后下。; 《千金翼方》说:;凡灸法先发于上,后发于卩;先发于阳,后发于阴。; 《西方子明堂灸经》说:;先灸上,后灸下,先灸少,后灸多,宜慎之。; 现在我们知道了施灸的顺序:有章可循的,不是想灸哪里就灸哪里,更不是漫无目的的乱灸。 这种先后顺序,总的原则就是 ;先阳后阴,先上后下,先少后多。;
艾灸顺序
即先 灸阳经,后灸阴经;先灸背部,后灸腹部;
先灸上部,后灸部;
先灸头部,后灸四肢;
施灸壮数先少后多。 这是因为,按这种次序进行,先阳后阴,从阳引阴,而无亢盛之弊。先上后下,可以避免病人面部烘热、咽干口燥等不适之感。先少后多,日的是使艾炷的火力由弱增强,以使病人易于耐受。需灸多壮者,必须由少逐次增多,或者分次灸之。需用大艾炷者,可先用小艾炷灸起,更换艾炷时逐渐加大,或者用小炷多壮法代钱之。 按顺序施灸,还可节约时间,避免病人因反复改变姿势而可能引起的不适感觉。
当然,临床施灸也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掌握以上灸法的基本原则,因病制宜,特殊情况宜灵活掌握,不可拘泥于此。
艾灸最佳时间 据《内经·灵柩》记载:古人又将一天分为春夏秋冬四个时期,早晨为春、日中为夏、日落为秋、半夜为冬。 按照具体时间来分便是: 凌晨3点到上午9点是一天的春季,叫日春 上午9点到下午3点是一天的夏季,叫日夏 下午3点到晚上9点是一天的秋季,叫日秋 晚上9点到凌晨3点是一天的冬季,叫日冬 上午大自然和人体的阳气都开始升发,借助这个时间艾灸可以事半功倍,特别是针对阳虚、气虚质的人,如怕冷,手足不温,免疫力低、大便不成形等。 当然根据不同体质和病症,艾灸的时间也不一样,如调理脾胃功能,可以在早上9-11点灸,养肾在下午5-7点灸,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 一般艾灸养生保健一般为:上午10-11点;下午2;4点为宜。 从年来说,节气灸、夏冬季灸最好 一、以季节来说,夏季、冬季艾灸疗效最好。 夏季尤其是三伏天,为一年中阳气最旺之时,此时人体阳气最旺,新陈代谢旺盛。天阳下济,地热上腾,天地之气上下交汇,此时人体最应该顺应天序,养好阳。 此时艾灸不仅可以抵抗夏季的暑、湿不生病,还可以为秋冬储备阳气,让冬天有足够的阳气对抗阴寒之气,提高抗病能力,一整年都少生病。 冬天、尤其是三九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此时阳气敛藏,气血不畅,皮肤干燥,毛孔闭塞,在此时进行艾灸,能温阳益气,提高抵抗力。 因此,每年冬天、尤其是三九天时进行艾灸,可以加强和巩固夏季的艾灸疗效。 二、以一年来说,节气艾灸效果最好。 人感天地之气而生,必然受天地之气影响。节气时天地气机变化剧烈。 春夏属阳,春温而夏热,温热为同类,从春变为夏即从升变为浮,升已自然浮;秋冬皆属阴,秋凉而冬寒,凉寒为同类,从秋变为冬即从敛变为藏,敛已自然藏。 但从夏变为秋却不同,夏属阳秋属阴,从阳变为阴需要一个枢机。这个枢机为阳枢,名为少阳,少阳为相火,火气发力,则能扭转阳气上浮的态势,由浮变为敛; 从冬变为春亦如此,冬属阴而春属阳,从阴变为阳也需要一个枢机。这个枢机为阴枢,名为少阴,少阴为君火,火气发力,则能扭转阳气闭藏的态势,从藏变为升。 所以,人身有两个枢机,一则少阳,一则少阴,两个枢机皆属火。人以火为枢机,因为人的生命即是一团阳气。人的生命源于太阳,太阳为火,人亦如此,以火立极。生命的阴阳变化,需要火力来作为枢机。
自然界有阴阳的升降变化,阳升阴降,升极而降,降极而升,故二至(夏至与冬至)是大的节点;升降平衡,阴阳均等,二分(春分与秋分)亦是重要的节点;再有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为大的节点。 六气变化亦有六个节点,包括大寒、春分、小满、大暑、秋分、小雪。以上这些都是比较大的节点,也是最需要枢机发挥作用的时候。 逢节气之时,人气亦变化剧烈,气机必滞塞难行,体虚之人即容易生病,甚至病情加重或旧病复发。要想顺利通过,需要用火来枢转。 艾灸用的是纯阳之火,所以说,24节气前后的一星期左右是用艾灸防病、调病的好日子,不可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