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电话: 400-058-9777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加盟案例

咨询电话:15668010727

痰湿体质的症状?痰湿体质艾灸有作用吗? {疫情创业}

时间:2022-08-01 00:09:21   来源:爱灸堂

身体不舒服,看了中医说你是痰湿体质是不是,那要如何调理呢?今天我们来分享一下痰湿体质艾灸调理的方法,看看要艾灸哪些穴位,有何作用功效。同时给大家介绍一下痰湿体质的症状,最后我们来了解一下其它的调理方法。快来了解一下这些内容吧。

痰湿体质的症状

痰湿体质的症状有以下几种症状: 一、体形浮肿、面色暗黄 首先在体形上会有所改变,会有浮肿的现象出现,会有一种虚胖的感觉,面色会有暗黄的感觉,经常出现疲倦的状态。 二、舌头肥大、有牙齿印 舌头会变得肥大起来,舌苔滑腻,舌头变经常会有牙齿印的痕迹出现,希望大家能够注意一下。 三、口中粘腻,不喝水易出汗 口中粘腻,口唇色淡,很少感觉口渴,不想喝水,容易出汗,汗出后皮肤多凉,头身重困,关节疼痛重着、肌肤麻木,易出现耳鸣,年过60岁者中耳聋者多见。 四、倦缩困倦 人体好倦缩,手足冰凉,胸闷,痰多,容易困倦,有关节酸痛、肌肤麻木、肠胃不适。 五、大便不成形,夜尿多 大便次数多,不成形,尤其是早晨大便急,一泻为快,一夜三四次小便,且尿量多而色清如水。 痰湿体质的艾灸疗法 要艾灸哪些穴位呢? 我们可以考虑艾灸解溪穴、足三里穴、合谷穴、脾俞穴、胃俞穴、关元穴、中脘穴、丰隆穴。每个人的身体情况都不会一模一样,所以在具体取穴时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来定。 下面我们介绍一下这几个穴位: 一、解溪穴 位置:在足背踝关节横纹的中点,两筋之间的凹陷处。
解溪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全身祛痰祛湿的穴位,进行艾灸之后能够有效的解决下半身水肿的问题。 艾灸的方法:每天进行艾灸十五分钟左右。 二、足三里穴 位置:在外膝盖下面三寸,也就是在胫骨外侧一横指左右。 艾灸的方法:将艾条使用10~15分钟,能够获得很好的效果。 痰湿体质艾灸有哪些好处与作用? 三、合谷穴 位置:将一只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对着另一只手的虎口,然后屈曲按下,指尖的位置就是合谷穴了。 艾灸的方法:十天为一个疗程,每天进行大约10~15分钟左右,直到穴道微微发红就可以停止了,每天进行一次。 四、脾俞穴 脾俞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为脾之背俞穴。 位置:它位于我们的后背,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寸,便是此穴。需取时需俯卧位,在第11胸椎棘突下,脊中旁开寸处取穴。 作用:脾俞穴是脾脏散热除湿之要穴,脾脏的湿热之气,借由此处向膀胱经疏散,具有和胃健脾、升清利湿之作用。 五、胃俞穴 胃俞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为胃之背俞穴。
位置:它位于我们的后背,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寸处,便是此穴。需取时需俯卧位,在第12胸椎棘突下,脊中旁开寸处取穴。 作用:胃俞穴具有化湿气、消滞、理气、和胃之功用。它是胃气的保健穴,可增强人体后天之本。可用于治疗主治脾胃虚弱、多食善饥、身体消瘦、腹胀肠鸣、胃痛呕吐等症。 六、关元穴 位置:在我们的肚脐下面大约三寸的位置,是一种具有很好养生以及强健身体功效的穴位。 作用:长期对这个穴位进行艾灸,能够有效的调理气血,并且对于补肾固精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艾灸的方法:使用艾灸条灸,时间应该控制在20~30分钟左右。 七、中脘穴 位置:在腹部的正中线,也就是肚脐上面大约四寸左右的位置。 艾灸的方法:艾条艾灸时间应该控制在15~20分钟。 在这个穴位进行艾灸,能够有效的缓解胃部所出现的各种疾病以及症状,例如腹泻、拉肚子以及胃溃疡等等。 八、丰隆穴 位置:在小腿前外侧,也就是在外脚踝肩部上面大约八寸的位置。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祛湿的穴位。 艾灸的方法:每天食用艾灸条进行艾灸大约十五分钟左右,能够有效的起到健脾化湿的作用,对于身体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痰湿体质怎么调理? 除了艾灸以外还有以下几种调理方式: 一、情志调理 痰湿体质的人们比较懒散,所以要多参加社交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同时还可以听一些振奋人心的音乐,这些能很好的调理痰湿体质。 二、饮食调理 宜选用健脾助运、祛湿化痰的食物,如冬瓜、白萝卜、薏苡仁、赤小豆、荷叶、山楂、生姜、荠菜、紫菜、海带、鲫鱼、鲤鱼、鲈鱼、文蛤等。少食肥、甜、油、黏(腻)的食物。 三、起居调理 居住环境宜干燥,不宜潮湿,穿衣面料以棉、麻、丝等透气散湿的天然纤维为佳,尽量保持宽松,有利于汗液蒸发,祛除体内湿气。 晚上睡觉枕头不宜过高,防止打鼾加重;早睡早起,不要过于安逸,勿贪恋沙发和床榻。 四、运动调理 要坚持适量的运动,强度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循序渐进。阴雨季节、湿冷的气候不适宜运动,好在天气晴朗的时候运动。 可选择快走、武术以及打羽毛球等,使松弛的肌肉逐渐变得结实、致密。如果体重过重、膝盖受损,可选择游泳。

痰湿体质的症状首先会在体型上发生变化,会出现水肿,有虚胖感,面色暗黄,经常疲劳。可以考虑艾灸揭西、足三里、合谷、脾俞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