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条灸肝俞穴具有疏肝理气、降火退热、益肝明目、行气止痛的功效。艾条灸肝俞穴可调节胁痛、胃痛、吐血、眩晕、夜盲症、红眼病、青光眼、癫狂、背痛、慢性肝炎、胆囊炎、神经疾病。
【标准定位】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取穴方法】俯卧位,在第九胸椎棘突下,筋缩(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该穴位于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艾条灸肝俞穴的作用 艾灸该穴位具有疏肝理气、降火退热、益肝明目、行气止痛的作用。 艾条灸肝俞穴的功效 艾条灸该穴具有调理胁痛、胃痛、吐血、眩晕、夜盲、目赤痛、青光眼、癫狂、脊背痛、慢性肝炎、胆囊炎、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等症的功效。 艾条灸的时候,常见肝俞穴配伍穴位 配百会穴、太冲穴主治眩晕、头昏头痛,有清热明目的作用; 配支沟穴、阳陵泉穴主治胁痛; 配太冲穴治目眩、胁肋疼痛; 配肾俞穴、太溪穴主治健忘、失眠,有滋阴养血补肾的作用; 配大椎穴、曲池穴,主治癫痫,精神分裂症,有清热泻火、安神定志的作用。 配期门穴,为俞募配穴法,有清利肝胆湿热的作用,主治肝炎,胆囊炎,胁痛; 配光明穴主治目昏。 【主治病症】 1.消化系统疾病:急慢性肝炎,胆囊炎,慢性胃炎,胃扩张,胃痉挛,黄疸; 2.五官科系统疾病:眼睑下垂,结膜炎,青光眼,夜盲症,视网膜炎; 3.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偏头痛,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精神病; 4.外科系统疾病:淋巴结结核,胃出血,肠出血,胆石症; 5.其它:月经不调等。
【穴位配伍】配支沟穴、阳陵泉穴治胁痛;配太冲穴治目眩。 【刺灸法】 刺法:向内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针感可扩散至肋间。不可深刺,以防造成气胸。 灸法:艾炷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附注】肝的背俞穴。 【穴义】肝脏的水湿风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背阔肌、骶棘肌。皮肤由第八、九、十胸神经后支外侧支重叠分布。穴位深部对第九肋间隙呐的结构。在胸、腹腔内则对应胸膜腔、肺、膈、肝、脾与胃。肝、脾为实质性器官,血液供应丰富。因此,如盲目针刺时,不能提插,不能捻转,应立即起针,应严密观察有无内出血现象。 【穴性特点】
肝俞穴是肝之背俞穴,与肝脏有内外相应的联系,为肝经经气输注之处,能治疗众多肝脏病症。 肝俞穴既能益肝,又能泻肝,肝血不足则益之,肝经瘀滞则泻之。该穴可疏肝明目、利咽止痉。 【名解】肝,肝脏也。俞,输也。肝俞名意指肝脏的水湿风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热的水湿风气。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散发肝脏之热。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