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膻中 心气不足,阳气虚衰是本病的根本。心为阳脏,心阳得不到温煦,则心气亏虚,心阳不振,鼓动无力,致心脉瘀阻,血脉运行不畅而见脉来迟缓。 膻中位居胸部,为气之会穴,为心包募穴,故选用膻中治疗心之疾患。您艾灸具有温散寒邪、温通经络、活血逐痹、回阳固脱的作用。艾灸膻中穴可以振奋心阳,使血脉运行通畅,脉动有力。 操作方法:取一块厚约2毫米的姜片,置于膻中穴上,将预先做好的黄豆大的艾炷放于姜片上,点燃后有烧灼感时,重新换1个艾炷,每次灸7壮,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进入下一个疗程。 一般一个疗程即可见到效果。如果不见效,请及时就医。 除了艾灸膻中,艾灸以下穴位也可以有效缓解心气虚的症状。 1、内关 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鱼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出属心包;;内关穴还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阴维为病苦心痛;。内关与心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临床诊治心脏疾病的重要穴位。 内关应用十分广泛,常用于治疗心系疾病及胃痛,呕吐,眩晕,局部手臂疼痛等,对于心悸,胸闷效果显著。 2、曲池 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尽处,即肱骨外上髁内缘凹陷处。曲池穴是治疗心气虚的经验穴,灸之能够改善心气虚症状。 3、厥阴俞 在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心包有代心受邪的作用,因此,心脏疾患大多配用心包经的穴位,厥阴俞与心俞同用,能更好地补益心气。 4、心俞 在脊柱区,第5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心俞多用于治疗心系疾病及盗汗等。 心俞、厥阴俞均为足太阳膀胱经要穴,可宣发心气、温通心阳。 5、足三里 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犊鼻与解溪连线上。是一个强壮保健的大穴,艾灸足三里则能扶正祛邪,补益正气。 艾灸方法:艾条温和灸,也可使用艾灸盒,每日一次,每次每穴灸15~20分钟为宜。 提醒: 有心脏病的患者,请在医师指导下施灸,心动过速者慎灸。 心气虚的朋友,如果能在医生指导下结合中药调理或药膳,效果会更好。 如果有心气不足的症状,一定要及时治疗,以免久拖不决,增加治疗难度。今天,边肖推荐艾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