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是古代医家以黄帝之名所撰,其具体作者已无法考证。总之,《黄帝内经》不是一个人写的,但其成书应该是战国时期,个别章节是汉代写的。
黄帝内经是一部全面论述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其书以古代解剖学知识为基础,以古代哲学思想为指导,通过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和医学实践的反复验证,逐步从感性发展到理性,从片段发展到综合。因此,这一理论体系在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原则和学术观点,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黄帝内经分为苏文和灵枢两部分。苏文侧重于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症状、诊断、治疗原则和针灸。灵枢是苏文不可分割的伴侣,其内容大致相同。除了讨论脏腑的功能、病因和发病机理外,还重点讨论了经络腧穴、针、针刺方法和治疗原则。
黄帝内经引用的古代文献约有50余种,其中标题和内容基本保留,如舜帝五体、禁服、脉度、本藏、外揣、五色、虞姬、九针论、热论等。只有零星的佚文,如《针法》、《本病》、《唐明》、《伤寒论》、《夏静》、《大药》、《脉法》、《脉药》。只有书名,如《苦读》、《齐衡》、《齐衡趋势》、《碧雷》、《金匮要略》、《易》、《吴中》、《吴国》、《思德》、《上下经》、《六十首》、《脉象》,也有很多人在不知道书名的情况下,用“精言”、“经纶”、“伦言”或“所以曰……”、“所以谓……”等方式引用古代文献。
如前所述,《黄帝内经》既不是一时之作,也不是一人之作,而是战国以前众多医学著作的总结。这不仅可以从《苏文》和《灵枢》共81篇的事实中得到证明,而且可以从《黄帝内经》中大量古代文献的引用和《苏文》与《灵枢》的互引中得到证明。
《淮南子修武训》云:“世俗之人尊古轻今,故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始能言。”所以《黄帝内经》之所以取名“黄帝”,是为了追溯黄帝的源头,让手册上说的都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