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辛温,升发宣散,调和营卫,祛寒发表,通经活络。
【适应症】
用于外感表证和虚寒性疾病,如感冒、风寒湿痹、肠胃症候和虚弱病证,如呕吐、泄泻、脘腹隐痛、痛经、遗精、阳痿、早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关节酸痛、不孕症等。
【施灸准备】
大艾炷,新鲜老姜,镊子,粗针,火柴,线香,灰盒,甲紫等。
【施灸方法】
选取新鲜老姜一块,沿着生姜纤维纵向切成厚约0.3cm的姜片(姜片大小可根据所选穴位部位和选用的艾炷的大小而定),然后用三棱针将姜片穿刺数孔,以便热力传导。施灸时,把所备姜片放在所选的穴位上,上置大或中等艾炷,再用线香火点燃艾炷进行施灸。等到患者感到局部有灼痛感时,可略略提起姜片,稍停放下再灸,或者更换艾炷再灸。一般每次施灸5~10壮,以灸处出现汗湿红晕现象而不起泡为度,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灸毕可用正红花油涂于施灸部位,既可以防皮肤灼伤,又可以增强艾灸活血化瘀,散寒止痛功效。
【注意事项】
(1)隔姜灸所用的生姜应为新鲜的老姜,且宜现切现用,不可选用干姜或嫩姜。
(2)所切姜片的厚薄,应以所灸部位和所患病证而定。如面部为较为敏感的部位,姜片可切厚些;如所患急性或疼痛性病证,姜片可切得薄一些。
(3)若在施灸过程中不慎灼伤皮肤,以致皮肤起透明发亮的水泡,须注意防止感染,处理方法可参照无瘢痕灸法。
(4)施灸后宜暂避风吹,或以干毛巾覆之轻揉,使其汗孔闭合,勿感外邪,以利恢复。如灸面部神经麻痹,应在灸后一小时内少说话,不喝水,不吃东西,安静休息,以便快速康复。
【经验辑要】
(1)《针灸大成》:;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钱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
(2)《类经图翼》:;单用生姜切薄片,放痔痛处,用艾炷于姜上灸三壮,黄水即出,自消散矣;。
(3)《理瀹骈文》:;头痛有用酱姜贴太阳烧艾一炷法。;
(4)《针灸逢源》:;姜片置腧上,艾灸三十壮。;
(5)《灸法》:;每次可放2~3个姜片,灸2~3个穴道,灸妥后再换新穴,多则忙不过来。如果灰烬和残艾积累过多,则予以清理,重新上艾炷施灸。在施灸程过中,应不时拿起姜片看看颜色,移动姜片,因为有些病人局部神经麻痹,知觉迟钝,最易施灸过度,发生水泡,一般每片姜烧过二三壮觉热以后,即应勤动勤看,以局部大片红晕汗湿,病人觉热为度。施灸后宜暂避风吹,或以干毛巾覆之轻揉,促使汗孔闭合。如灸‘面神经麻痹’,则应在灸后一小时内少说话,不喝水,不吃食物,安静休息,以利恢复。隔姜灸之适应症:治呕吐、泄痢、腹痛、肾虚遗精、风寒湿痹、面瘫、麻木酸痛、肢体痿软无力等。尤其对面神经瘫痪更为适宜,疗效优于针法。但宜讲究技巧,间日施灸一次,将瘫痪部位的主要穴道,灸红灸热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灸法备注】
生姜别名又叫姜根、因地辛、炎凉小子等,其性味辛温,入肺、脾、胃经。由于生姜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平喘、补气的作用,所以它可用于治疗风寒感冒、胃寒呕吐、寒痰咳嗽等病症。而且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生姜含有姜醇、姜烯、水芹烯、姜辣素等多种成分,具有解热、镇痛、抗炎、镇静、催眠等作用,能够起到消炎、散热、发汗、缓解流鼻涕等感冒症状。所以隔姜灸可用于治疗风寒湿痹、肠胃虚弱等病证。由于隔姜灸取材方便,操作简单,所以此灸法已成为最常用的隔物灸法之一。灸治方法与古代大致相同,如果略加改进,在艾炷中加入某些药物或在灸片下抹上一层药末,其治疗效果会得以加强。
隔姜灸是将姜片置于皮肤和艾炷之间施灸的方法。隔姜灸在古代被广泛使用。早在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中就记载了聚泉穴灸治咳嗽:“灸以姜片为钱。